2025年07月06日 ()   ~   
张掖甘州:荒滩焕新成“绿海”
2025-07-04 21:44:35 编辑:李春娜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博

文/郭沛良 图/甘州区委宣传部

时下,漫步张掖甘州黑河林场,林深叶茂、鸟语花香,万亩“绿海”与远处巍峨的祁连群峰遥相呼应、相映成辉。

“2016年以前,这里到处是寸草不生的‘荒滩地’,现如今已成一望无际的‘大林海’。一出小区去黑河林场距离很近,道路两侧植被茂密,绿化、空气都越来越好,在这里跑步、骑行特别惬意。”家住崇盛家园的赵女士在甘州已经生活了20多年,她目睹了这片土地从“荒芜石滩”到“满眼绿意”的巨大变化。

张掖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黑河贯穿全境,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域年均降水量仅有132.3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788.1毫米。在这里,有“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难”的说法。春季飞沙走石,夏季洪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曾几何时大量的砂石料坑成为了建筑及生活垃圾堆积地,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

为巩固黑河沿岸生态建设成果,持续打造河西走廊绿色生态示范区,2021年6月,省林草局正式批复设立全省第253个国有林场——黑河林场。自此,一场将“不毛之地”变为造福子孙后代“绿色银行”的“三北”工程畅想曲正式拉响。

针对当地植树造林造价高、树木存活率低、管护难度大等不利因素,甘州区积极转变思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推进、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和“一屏一带一廊一城”的生态建设布局综合项目,科学编制绿化技术方案,聘请高端智库多次论证后提出了“改地适树”生态修复模式和“四季造林”新构想,持续深化筑牢守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一棵树,从栽植成活到成片成林,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为了保证树木栽植成活率,黑河林场采取专人专班负责林区内苗木资源管护,按照适地适生的原则采用土、水、苗梯次推进的作业方式推动造林绿化工程稳步推进,栽植杨、柳、榆、槐等本土苗木保证了成活率,克服西北地区造林窗口期短的瓶颈问题,打破了传统造林季节的限制,开启了春夏季造林为主、秋冬季造林为辅的四季造林新模式。近年林场新植树木成活率平均达到95%,保存率达到了92%,植树造林成果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黑河林场已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换填土方1346万立方米,敷设灌溉管网1600公里,建设林区道路115公里,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万株、地被花卉3410亩。林场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23年被国家林草局纳入三北地区种苗基地试点建设林场。

“不仅做绿水青山的实践者,更要做植绿到用绿的转化者。我们以本土树种为主开展林木种苗培育,打造出集绿化造林、防风固沙、碳汇林储备、特色林果、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林场,将戈壁荒滩变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甘州黑河林场场长蒲兴元说。

增绿、扩绿的同时,甘州还在“用”绿上做文章。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目标,按照“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绿化标准,积极拓展森林康养新业态,着眼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体育、生态文化及生态教育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绿色森林旅游品质、扩展生态文化内涵、整合生态旅游产业,提升人民整体幸福指数。重点建成休闲体验设施,打造形成自行车赛、风光摄影比赛、万步有约大赛、森林彩虹跑、生态研学等特色项目。结合康养环境类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发挥已有资源的综合服务功能,联合旅行社、旅居养老公司打造一批极具吸引力的林事体验、亲子娱乐、养生度假类的森林康养体验项目。

蒲兴元说:“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推动下,林场可以兼具城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在我们‘林场人’眼中荒滩之上建成一片‘绿海’的意义就在于此。”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构建“绿”的机制、擦亮“绿”的底色、孕育“绿”的产业、挖掘“绿”的价值,张掖甘州正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不断书写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并进的新答卷。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