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崖村稳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群众幸福家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临近傍晚,澄澈的黑河水静静流淌,在与国道312线相交处,坐落着一个普通村落——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下崖村。一场小雨过后,村子更显清新静谧。
“老白,天不早了,别打扰你们吃饭。”“吕书记,咱们再唠一会。”……在村子二社白学进老人家门口,驻村第一书记吕兴红正在了解村情民意。村道两边绿树成行、瓜果满园。
2021年8月,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职工吕兴红被选派到下崖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村集体经济结构单一,近二十年主要发展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作为张掖籍的返乡干部,吕兴红驻村以来,一心扎根乡村、心系村民,用脚底板的泥土丈量着村里每一寸土地,传递着党和政府一项项惠民政策;用热情和汗水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党旗在下崖村高高飘扬。
如今,下崖村的特色产业枝繁叶茂,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一幅产业兴、乡村美、治理优的美好图景正在这片大地上铺展开来。
扑下身子和村民打交道
午后,下崖村田野上处处洋溢着夏耕时节的蓬勃生机。
正值制种玉米拔节关键期,吕兴红戴上草帽,来到村民杨保林的地里。他伏身拨开玉米叶子仔细查看,转头说道:“墒情还行,但得注意追肥,病虫害防治也不能马虎。”杨保林笑着说:“吕书记比我们还懂农活,就像个老把式!”
做好驻村工作,要先走进群众心里,赢得信任,后续工作才好开展。
驻村伊始,吕兴红便把自己和下崖村254户748位村民紧紧连在一起。他和工作队员以入户走访、调研摸底为起点,认真书写好“驻村第一课”的答卷:村社道路年久失修,他多方奔走找来了4万元的面包砖;村里发展冷水鱼养殖,他当起推销员,每年几十吨水产品远销全国;村民想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搞养殖,他从公司和白龙江林业管理局高台南华中心募资7万多元,为村民免费提供鸡苗、菜苗、树苗……
一桩桩、一件件为民实事,不仅解决群众、村集体实际问题,还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树立了组织形象。
找准了发展思路
“驻村就要‘驻’到群众心坎上,帮扶就要‘扶’到发展根本上。”在驻村的1500多个日夜,这是吕兴红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吕兴红每天都要下地入户,对全村村民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准确掌握群众需求,逐渐理清了发展思路。
驻村半年后,吕兴红向村“两委”提出“发展集体经济,展现优势特色,助力群众增收”的发展建议,并且将这一思路坚持至今。
2022年5月,在公司支持下,下崖村成立了张掖溢源泉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建厂、当年见效,该公司为下崖村增加集体收入6.2万元,一举打破了村集体收入多年为零的困境。
2023年,他和村“两委”研究,依托新建设的集中养殖场,上马了“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从用地、规划到建设、竣工、投产每个环节,吕兴红全程协调、配合,多次往返省市区财政、发改、工信、农业等部门单位。
2024年,“牧光互补”光伏发电基地拔地而起,并顺利并网,再加上养殖场租金收入,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5万元。“有公司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说啥也得让村子变个新模样!”吕兴红信心满满。
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下崖村四社入口,有一处仿古亭台,墙面上书写“水乡渔村”四个大字,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前行,一栋栋庭院白墙黛瓦,桥街相连、绿影婆娑,不远处,西大湖湿地旅游景区芦苇摇曳,绿草茵茵,从张掖各县区过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相聚在农家乐,品尝农家饭、垂钓和观光,为下崖村乡村旅游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今年“五一”假期景区接待游客2000余人。
“现在村里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村民张国花说。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稳步实施与创新推动下,下崖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前列。近年来,下崖村先后荣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乡村旅游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
驻村以来,村里点滴变化,都被吕兴红记录在1500多篇《驻村札记》中,一笔一划都凝聚着驻村工作队的心血和汗水。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吕兴红凭着对党的赤诚之心和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与村“两委”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共同奋斗在乡村振兴路上。
吕兴红(右一)和群众在一起。(资料图)
西大湖湿地旅游景区风景如画,为下崖村乡村旅游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助力下崖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侯洪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