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   ~   
【媒体看甘州·新甘肃】张掖“掖米王子”“弱水仙子”:双 IP 唤醒丝路古城的文化根脉
2025-10-11 18:17:53 编辑:王菲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新甘肃
分享到微博

记者 马岳荣

当国庆的金风漫过古城张掖的青石板街巷,两个鲜活的身影便从历史的褶皱里款款走出——“掖米王子”身着缀满饱满玉米穗的衣袍,籽粒间缀着河西走廊的鎏金日光,每一粒都闪着大地的赤诚;“弱水仙子”挽着湿地的朦胧晨雾,裙裾轻扫时,便漾开芦苇荡的圈圈涟漪,发间还沾着黑河水的清润潮气。这对从张掖的肌理里生长、与城市的灵魂共生的 IP,恰似两把镀着温度的金钥匙,轻轻叩开了古城深藏的文化秘境,也唤醒了河西走廊独有的自然馈赠。

“掖米王子”的眉眼间,凝结着张掖最质朴的岁月勋章。古有诗云“劝农均赋役,驱马赴甘州”,张掖的农耕文明本就刻在丝路的基因里,而那缀满衣袍的玉米图案,正是黑河水浸润千年的大地情书,是世代农人指尖的温度细细凝铸的生活印记。他从万亩制种玉米的金色海洋里踏浪而来,把本土物产的骄傲一针一线缝进衣襟——让“张掖玉米”不再是冰冷的产业符号,而成为有呼吸、有体温、有故事的文化信使。当孩童围着他踮脚细数穗粒,当游客举着相机定格他含笑的模样,张掖的人文底蕴便顺着镜头的光影,悄悄淌进千万人的记忆深处。人们忽然懂得,这座丝路古城的底色从不止丹霞地貌的浓烈赤彩,更有“玉米香里说丰年”的脉脉温柔,有农耕文明沉淀的踏实与温暖,一如诗中所咏的“陇云结昼阴,山雪映天白”,在壮阔里藏着烟火气。

“弱水仙子”的步履间,载着甘州最灵动的水韵诗意。清代诗人曾赞张掖“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芦苇黄”,这正是她守护的家园——她是湿地孕育的灵韵,是黑河水捧出的女儿,每一缕飘带都缠着芦苇的清浅暗香,每一次回眸,都将候鸟的剪影裁进眼眸。是她让“甘州水乡”不再是古籍里泛黄的文字,而化作可触可感的鲜活长卷:游客循着她的指引步入湿地,看水鸟掠破粼粼波光,听风穿过蒲草时沙沙作响,抬眼便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指尖触到的晨露里,仿佛还裹着千年前“半城芦苇半城塔”的烟火气。就这样,她用灵动的气质重新为张掖画像——原来这座立在戈壁边缘的城,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气魄,亦有水乡江南的婉约柔情,刚柔相济间,藏着最动人的生态诗篇。

这对IP 的亮相,本就是张掖写给世界的一封立体而温热的情书。它们如两座温润的桥,一头牵着古城的深厚过往,一头引向城市的蓬勃未来:深挖制种玉米里沉淀的“耕读传家久”的农耕智慧,传承湿地生态中“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让沉睡的本土文化在新时代里绽放出鲜活的表达;它们犹如两块暖磁,将市民心底的归属感与游客眼中的好奇心紧紧牵住——市民在“掖米王子”的衣袍上看见自家田垄的金色,在“弱水仙子”的飘带间闻见湿地的晨香;游客则在 IP 的故事里,从“知道张掖”变成“爱上张掖”。文旅融合的种子,便在这样的温柔互动里悄悄发芽,长出属于张掖的独特藤蔓。

从此,张掖的知名度不再只靠丹霞的赤橙黄绿言说,美誉度也不再只凭古城的斑驳砖墙书写。当“掖米王子”衣袍上的玉米穗在阳光下闪着鎏金,当“弱水仙子”的衣角在微风里轻轻飞扬,这座城便有了更鲜活的名片、更温热的记忆。它不再是地图上一个遥远的地名,而是能让人想起“金色田野与碧色湿地”“诗与远方皆在此”的鲜活存在,在文旅发展的长路上,稳稳走出属于自己的、不疾不徐的独特光芒。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50020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