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金满园农业科技公司西梅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采摘西梅。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旭民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通讯员 李景潮 姜烜维
秋风吹拂,张掖金满园农业科技公司西梅种植基地的树叶簌簌作响。树下,查九妹采摘、分拣着西梅,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里务工一天能挣150多元。这一年下来,综合收入多了四五千元。”查九妹是基地附近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的村民,忙完自家农活,她就来基地务工,又多了一份收入。
近年来,甘州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破解林地管护难题、激活资源潜力、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在甘州,像查九妹这样因集体林改受益的农户还有很多。
甘州区是张掖市集体林改的重点区域,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管护力量渐弱、管护技术滞后,部分林地出现“无人管、效益低”的问题,加之早期测绘技术限制,林权权属不清、边界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逐渐凸显。
“我们村的林地浇水、除草成本高,年轻人外出打工了,林子慢慢就荒了。”花寨乡西阳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德喜回忆,过去因担心林权归属,即便想发展林下养殖也迟迟不敢动手。
为摆脱困境,甘州区打出“精准确权+机制创新”组合拳:组建区、镇、村三级工作专班,筹措资金聘请第三方测绘机构,整合国土变更调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数据,对15个乡镇集体林地逐宗核实,重点修正权属重叠、界线不准等问题;积极推动“林地收益权共享”模式,引导农户将分散林地交由村集体或专业经营主体统一管理,农户无需关注具体林地位置,仅按收益权证记载的亩数享受分红。
“目前,我们完成了244份权籍调查清理,颁发涉林不动产权登记证126本,认定集体林地2万亩,化解4起多年未解决的林权纠纷。”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说。
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发展林下养殖。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兰春摄
花寨乡西阳村村民杨孝拿到证书后,果断加入村里的林下养殖合作社,如今每年仅养殖收入就增收了1万多元。“现在拿到了林地收益权证,不管林子交给谁管,年底都能拿到分红,省心又划算。”杨孝说。
甘州区围绕“林”字做文章,推动林地资源从“生态存量”向“经济增量”转变。在产业培育上,甘州区重点打造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森林文旅三大产业链,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带动群众参与林下种养,发展“林菜共生”“林药复合”等模式,林下经济产值达1819万元。
同时,支持金满园农业科技公司建成千亩有机林果基地,开发杏干、西梅干、果汁、罐头等深加工产品,今年珍珠油杏、西梅产量1600多吨,带动周边群众务工1万多人次。依托黑河林场、西城驿林场等资源,打造“林旅融合”产业点26个。今年以来,黑河林场森林旅游接待游客6.5万人次。
如今的甘州,集体林地不再是“闲置资源”,而是农户的“绿色银行”。
“我们将持续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让每一寸林地都成为生态富民的‘金土地’。”谈及深化集体林改,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谢小龙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