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融媒讯 甘州区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法规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兜底保障,编密织牢救助保障网。健全分级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低保、特困、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残疾人、“三留守”人员等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政策实现全覆盖,困难群众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自2006年以来,连续18年提高低保、特困、孤儿保障标准,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月保障标准分别达到465元、442元;三四类低保对象月保障标准分别达到90元、62元;城市低保对象月保障标准提高到700元,平均补助水平达到607元;城乡特困对象月供养标准达到910元、605元。目前,全区共保障各类困难对象2.64万人,累计发放救助保障金6415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落实落细政策,强化对象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家庭经济核对,及时掌握保障对象家庭户籍、财产、收入变化,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落实“单人户”施保政策和缓退渐退机制,增强就业内生动力。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力度,持续开展困难群众摸底排查,详细了解困难群体吃、住、穿、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诉求,建立完善需求台账,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给予专项救助。
加大临时救助,发挥好“救急难”作用。大力推行“资金+物资+服务”救助方式。1至6月,对1824户4188人困难对象实施临时救助,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6415.8万元,为193户困难程度较重的家庭实施了1万元以上的大额救助,发放救助金387.16万元,拨付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42万元。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在册困难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价格临时补贴537万元,为200名城乡患有基础疾病的困难老人和残疾人发放“健康爱心包”,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6人次,在医疗机构长期托养无人看管精神智障特殊对象49人。加强与区医保部门协作,依托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平台,复核认定符合医疗救助对象1791人,推送区医保局发放救助金1117.7万元,坚决杜绝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让社会资源更多惠及普通群众。
加强动态监测,履行兜底专责工作职责。加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通过自主申报、入户走访、热线反映、数据比对等多种方式开展摸底排查,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为重点,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深化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民政、人社、教育、医保、残联、妇联等部门和扶贫开发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因病、因残、因学等原因导致刚性支出增加的困难家庭监测预警。结合“三抓三促”行动,积极开展主动发现救助,推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工作“关口前移”,从“被动申请”转向“主动发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系统预警监测功能,将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纳入保障范围或给予相应的救助,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有效防止困难群众“漏兜漏保”和返贫致贫现象发生。至目前,全区713户2321名已脱贫户、边缘易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及突发严重困难户中,纳入农村低保267户650人(其中:一类低保63户122人、二类低保173户433人、三类低保20户58人、四类低保10户33人;纳入农村特困20户24人、农村孤儿1户1人、农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户9人),对21户54人实施临时救助14.6万元。
聚焦特殊群体,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州”工程建设,确定结对关爱对象3056户3177人,由137个单位(省级2个、市级34个、区级101个)的3056名领导干部(省级18人、市级911人、区级2127人)实施结对关爱,印发“结对关爱、爱心张掖”工程建设工作指导手册660本,发放“结对关爱、爱心张掖”联系卡3056册,推广使用全省结对关爱信息系统及微信小程序,实现干部入户帮扶走访记录即时查看,结对干部人均开展结对关爱活动2至3次以上,协调落实各类政策564个,帮办实事171件,赠送各类生活物资价值达10万余元,开展联合督查2次。提升特困对象救助水平。严格落实分散特困对象走访探视和“四个一”服务制度,购买照护服务内容19项,制定“基础+定制+公益”照料护理服务套餐组合,形成“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方案,解决好分散特困对象“用餐难”“洗浴难”“住院陪护难”等问题,为3492人提供照护服务,拨付照护服务资金29.8万元。近期,筹措资金97.96万元为1550名分散供养特困对象采购T恤、单裤、健步鞋、背心等夏季基本生活物资,着力改善困难对象精神面貌和家居环境,全面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和救助供养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区累计筹资1700多万元为城乡分散供养特困对象采购配发衣物鞋帽、床上用品和煤炭、煤炉等生活物资,为分散供养特困对象发放取暖救助331.25万元,对300户对象“脏旧黑”的房屋进行了粉刷修缮,消除了分散供养特困对象“视觉贫困”问题。全面落实75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免费乘坐公交车补贴等优惠福利政策,老年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健全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发挥好民政部门牵头抓总,建立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3个,实现100%全覆盖,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23名、村(居)委会儿童主任276名,举办全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培训班。强化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落实好“一对一”结对关爱保护机制,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协议481份。全区共保障孤儿43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83名,月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400元,发放1至6月保障金268.94万元。开展“情暖三八与爱‘童’行”主题关爱走访活动和“奋进新征程•同心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做好留守困境儿童监护帮扶、定期探访和权益保护工作。强化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严格落实农村留守老人定期探访制度,按照“一人一档、详实完备”的要求,健全完善农村留守老人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结对帮扶,确保老人得到妥善照料,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严格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审核发放,1至6月,累计为3247人发放困难残疾人补贴资金205.2万元,为3876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181.2万元。上半年,新增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383人,停发317人,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全程网办”。(梁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