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复活”历史人物已从设想变为现实,孔子、李白、亚里士多德等一众古今中外的名人,纷纷以立体生动的形象“走出”课本,走进大众视野,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潮。
AI“复活”历史人物,为文化传播与教育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与枯燥模式。以往,人们了解历史人物主要通过文字记载与静态图片,如今借助AI技术,这些历史人物以动态、鲜活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眼前,还能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比如,在一些短视频中,杜甫回应网友对他诗作风格的疑问,唐伯虎回击“不务正业”的质疑,这种新奇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拓展了文化传播边界,让知识触角延伸得更远。
在教育领域,AI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老师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复刻”古人形象活跃课堂气氛,如今借助“AI + 教育”的跨界赋能,老师们能轻松让古人“走上”讲台。在讲解古诗词时,AI生成的李白形象能为学生吟诵诗作、讲述创作背景与心境,增强课堂的情境代入感,使学生更易理解诗词内涵,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让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
然而,AI“复活”历史人物也引发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文化层面,虽然AI能模拟历史人物的外貌与语言风格,但难以还原他们真实的人生体验与复杂心境。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思想、行为深受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简单的算法无法完全展现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容易使文化传承流于表面。从伦理角度而言,AI复活历史人物涉及诸多伦理问题。虚拟形象未经本人授权使用,是否构成侵权?若AI模拟的历史人物发表不当言论,责任该由谁承担?而且,逼真的AI形象可能误导对历史了解不深的大众,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此外,商业资本的介入也带来了隐患。部分商家为追求利益,过度娱乐化甚至恶搞历史人物,将其作为“带货标签”,使文化符号沦为流量工具,严重损害了历史文化的尊严与价值。
面对AI“复活”历史人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理性看待,积极应对。科技公司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优化算法,在技术运用中充分考量文化价值与伦理规范;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确保AI生成内容符合史实与伦理道德;大众则要提升辨别能力,将AI视为了解历史文化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方式。
AI“复活”历史人物是科技与文化的一次深度碰撞,只要我们能把握好度,在创新与坚守中找到平衡,就能让这一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发展,让历史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西街街道北环路社区 桑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