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岳荣
当夜幕为甘州府城披上璀璨霓裳,湖心舞台的全息投影骤然亮起,两千年前的风沙裹挟着驼铃声穿越时空。7 月 28 日,大型实景历史舞台剧《凿空 —— 张骞出使西域》在此正式首演。这场融合了全息投影、动态布景的文化盛宴,不仅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张骞“持节不失”的凿空壮举,更成为甘州府城夜经济版图上最耀眼的坐标。从舌尖上的烟火到舞台上的史诗,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到年轻游客的打卡热情,这座丝路古城正以“白+ 黑”的全时态活力,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一剧燃活千年城:历史IP 的现代表达
“张骞被匈奴俘获时的眼神,竟让我想起了敦煌壁画里的商旅!”四川游客肖自明在观演后难掩激动。这场时长40 分钟的实景剧,以汉武帝派遣张骞首使西域为主线,依托湖心舞台的天然优势,将大漠孤烟、驼队商旅等场景通过现代光影技术立体呈现。当演员们在水幕投影中演绎“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艰辛时,台下观众仿佛能触摸到丝绸之路上的风沙。
“光是考据张骞使团的服饰纹样,我们就翻阅了37 本史料。”甘州区彩虹丝路演艺公司总经理郑雅榕介绍,该剧从筹备到首演历时两个多月,200 余名演职人员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 —— 匈奴毡房的搭建工艺、汉代使节的符节形制,甚至演员们的步态都参照了出土文物中的形象。这种对历史的敬畏,让《凿空》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成为流动的博物馆。
在常态化演出的剧目单上,《凿空》与《隋炀帝西巡》《霍去病战鼓》共同构成“丝路三部曲”。每当夜幕降临,府城内不同区域的舞台次第亮起,游客可循着历史脉络,从汉武帝“张国臂掖”的雄才大略,走到隋炀帝西巡的盛大仪仗。市民闫海明每周都会带孩子来看演出:“以前讲张骞通西域,孩子觉得是课本里的铅字;现在看完剧,他会主动问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国家。”
这些历史IP 的现代表达,正让甘州府城的夜晚变得可感可触。数据显示,自系列剧目上演以来,府城夜间客流量同比增长 47%,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 2 小时延长至 5 小时。抖音话题 #甘州不夜城# 播放量突破 700 万,不少网友留言:“白天看丹霞奇观,夜晚品丝路史诗,张掖的24 小时都值得奔赴。”
一街尝遍河西味:烟火气里的城市温度
“来两串烤羊肉串!多放孜然!”在长寿街夜市,摊主马国梁的吆喝声混着烤肉的滋滋声,成了最地道的夏夜背景音。他面前的铁架上,肥瘦相间的羊肉块正冒着油花,撒上本地特产的孜然粉,香气能飘出半条街。“从下午四点忙到凌晨,光羊肉串就能卖出去三百多串。"”马国梁擦着汗笑道,他的摊位前总围着不少游客,既有本地人熟悉的“烤腰子配啤酒”,也有专为南方游客准备的微辣版本。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仿古商铺的幌子在晚风里摇曳。张掖特色搓鱼面的爽滑、牛肉小饭的鲜香、灰豆子的软糯,数十种美食构成味觉地图。卤汁深卤串老板任子健正麻利地给炸串刷酱料:“这配方是我试了二十多次才定下来的,用三十多种香料熬的卤汁,光熬制就得六小时。”他的摊位前,来自天水的游客胡胜玲正举着炸串拍照:“没想到西北的小吃这么对胃口,明天要带两罐卤汁回去。”
夜市不仅是美食的集合地,更是城市温度的传感器。在小欢喜火锅店,负责人黄小凤正给靠窗的客人端上杏皮茶:“张掖夏天干燥,我们特意准备了自制的杏皮茶,解腻又解渴。”这家6 月才入驻的火锅店,凭借“西北风味+ 贴心服务”,周末上座率常达九成。而在街角的糖画摊前,手艺人正用融化的糖稀勾勒出丝路驼队,引得孩子们围拢成圈。
甘州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府城夜市通过“统一规划、商户自治”模式,已引入特色摊位120 余个,涵盖“吃、游、购”全链条。为保证品质,商户需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每周接受卫生检查。“我们要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如今,夜市日均营业额超20 万元,带动 300 余人就业,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引擎”。
三棒连接古今情:非遗传承的破圈智慧
“哐哐哐!”甘州老茶馆内,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邵卫红操控的木偶李艳妃在舞台上完成了一个漂亮的“鹞子翻身”。台下茶客们的叫好声此起彼伏,手机闪光灯连成一片。这场《二进宫》选段,是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每周的固定演出。
作为河西走廊最后一支秦腔木偶戏班,邵家班子的“三根棒”已传承九代。主棒支撑木偶头部,两根手杆操控双臂,看似简单的工具,却能演绎出喜怒哀乐。“你看这木偶的衣摆,长达一米,既能遮操作痕迹,舞动起来又有飘逸感。”传承人邵东梅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木偶,“这些都是父辈传下来的,有的已经有百年历史。”
在甘州府城开馆前,这个百年戏班曾面临“演出少、传承人断层”的困境。最年轻的传承人已年过六旬,培养一个合格木偶师需五年,每月却只有微薄补贴。转机出现在今年5 月,府城邀请邵家班子入驻老茶馆,免费提供演出场地,还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如今,他们的演出场场爆满,不少年轻人专程来学木偶戏。
“以前担心这门手艺会断在我们手里,现在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踏实多了。”邵卫红的话语里带着欣慰。在她看来,府城的夜晚为非遗提供了新舞台—— 当木偶戏遇上全息投影,当秦腔唱段配上电子屏字幕,传统艺术正以新姿态走进大众。有游客在短视频平台留言:“第一次看木偶戏就被圈粉了,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潮。”
除了木偶戏,阿拉善右旗乌兰牧骑的“融・铸北疆”演出、非遗皮影戏等也常在这里上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府城的夜晚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活力。正如邵卫红所说:“木偶戏的三根棒,一根连着过去,一根指向未来,还有一根握在每个热爱它的人手里。”
多元业态绘宏图:夜经济的甘州样本
晚上九点,看完《凿空》的游客们分流到不同区域,有的去夜市寻觅美食,有的在老茶馆听木偶戏,还有的沿着护城河欣赏灯光秀。这种“多点开花”的业态布局,是甘州府城夜经济的独到之处。
“我们要打造的不是单一的夜市,而是' 文化 + 商业 + 科技 ' 的综合体。”甘州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挖掘“张国臂掖”的历史底蕴,府城构建起“核心演艺+ 特色商业 + 互动体验”的夜经济模式。每逢节假日,烟花表演、古风巡游等活动轮番上演,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在业态创新上,府城注重“动静结合”。动态体验方面,除了常态化演出,还推出“汉服夜游”项目,游客可租赁汉服在古城内拍照,工作人员会提供“穿越指南”,指出哪些建筑保留了明清风格,哪些细节融入了丝路元素。静态展示方面,非遗文创店陈列着木偶戏周边、丹霞岩画复刻品等,让游客能把“甘州记忆”带回家。
为提升服务,府城还开通了“夜游专线”公交,延长周边停车场开放时间,设置多语言指示牌。来自四川的游客肖自明点赞道:“从演出场次到交通指引,细节做得很到位,感觉很贴心。”
如今的甘州府城,已成为张掖文旅的“新名片”。从《凿空》首演的掌声,到夜市摊主的笑脸,再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这座古城的夜晚正书写着新的传奇。正如汉武帝“张国臂掖”的愿景,今日的甘州,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丝路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当最后一盏灯火熄灭,古城的故事并未落幕—— 它将在明日的朝阳里,继续等待与每一个热爱历史、钟情烟火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