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   ~   
【媒体看甘州·甘肃经济日报】甘州不夜城:文旅融合点亮丝路古韵
2025-08-06 17:51:53 编辑:李春娜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分享到微博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马岳荣

当夜幕为甘州府城披上璀璨霓裳,湖心舞台的全息投影骤然亮起,两千年前的风沙裹挟着驼铃声穿越时空。7月28日,大型实景历史舞台剧《凿空——张骞出使西域》在此首演。这场融合全息投影、动态布景的文化盛宴,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张骞“持节不失”的壮举,成为甘州府城夜经济版图上耀眼的坐标。

一剧燃活千年城:历史IP的现代表达

“张骞被匈奴俘获时的眼神,让我想起了敦煌壁画里的商旅!”四川游客肖自明观演后难掩激动。这场40分钟的实景剧,以汉武帝派遣张骞首使西域为主线,依托湖心舞台天然优势,用现代光影技术立体呈现大漠孤烟、驼队商旅等场景。

“光是考据张骞使团服饰纹样,我们就翻阅了37本史料。”甘州区彩虹丝路演艺公司总经理郑雅榕介绍,该剧从筹备到首演历时两个多月,200余名演职人员反复打磨细节。这种对历史的敬畏,让《凿空》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成为流动的博物馆。

在常态化演出剧目单上,《凿空》与《隋炀帝西巡》《霍去病战鼓》共同构成“丝路三部曲”。市民闫海明每周都带孩子来看演出:“以前讲张骞通西域,孩子觉得是课本里的铅字;现在看完剧,他会主动问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国家。”

数据显示,系列剧目上演以来,府城夜间客流量同比增长47%,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5小时。抖音话题#甘州不夜城#播放量突破700万次。

一街尝遍河西味:烟火气里的城市温度

“来两串烤羊肉串,多放孜然!”长寿街夜市上,摊主马国梁的吆喝声混着烤肉的嗞嗞声,成为地道的夏夜背景音。“从下午4点忙到凌晨,羊肉串能卖三百多串。”马国梁笑道。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张掖特色的搓鱼面、牛肉小饭、灰豆子等数十种美食构成味觉地图。卤汁深卤串老板任子健麻利地给炸串刷酱料:“配方试了20多次才定下来,这是用30多种香料熬制6小时的卤汁。”

夜市是美食集合地,更是城市温度的传感器。在小欢喜火锅店,负责人黄小凤为靠窗客人端上杏皮茶:“张掖夏天干燥,我们特意准备了自制的杏皮茶,解腻解渴。”

甘州区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府城夜市通过“统一规划、商户自治”模式,引入特色摊位120余个。如今夜市日均营业额超2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引擎”。

“三棒”连接古今情:非遗传承的破圈智慧

“哐哐哐!”甘州老茶馆内,急促的锣鼓声中,邵卫红操控的木偶李艳妃完成一个漂亮的“鹞子翻身”。台下茶客叫好声此起彼伏。

作为河西走廊最后一个秦腔木偶戏班,邵家班子的“三根棒”已传承九代。入驻府城前,这个百年戏班曾面临“演出少、传承人断层”的困境。今年5月,府城邀请邵家班子入驻老茶馆,免费提供场地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如今演出场场爆满。

“以前担心手艺失传,现在看到年轻人喜欢,踏实多了。”邵卫红欣慰地说。在她看来,府城的夜晚为非遗提供了新舞台——木偶戏遇上全息投影,秦腔唱段配上电子屏字幕,传统艺术正以新姿态走进大众。

多元业态绘宏图:夜经济的甘州样本

晚上9时,看完《凿空》的游客们分流到不同区域:夜市寻味,茶馆听戏,护城河赏灯。这种“多点开花”的业态布局,是甘州府城夜经济的特色。

甘州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挖掘“张国臂掖”的历史底蕴,府城构建了“核心演艺+特色商业+互动体验”的夜经济模式。节假日烟花表演、古风巡游等活动轮番上演,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业态创新注重“动静结合”。动态体验方面,推出“汉服夜游”项目,游客可租赁汉服拍照;静态展示方面,非遗文创店陈列木偶戏道具、丹霞岩画复刻品等。为提升服务质量,府城开通“夜游专线”公交,并延长了周边停车场开放时间。

从《凿空》首演的掌声,到夜市摊主的笑脸,再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这座古城的夜晚正书写新的传奇。正如汉武帝“张国臂掖”的愿景,今日的甘州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丝路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