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   ~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023-12-27 15:27:37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
分享到微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就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甘肃生态地位重要,是黄河、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胸怀“国之大者”,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努力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彰显甘肃作为、作出甘肃贡献。

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陇原生态发生历史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甘肃考察,在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总要求中,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山川秀美”的新甘肃建设内涵,为我们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方向、明路径、教方法。甘肃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敬畏自然生态,呵护绿水青山,致力打造美丽甘肃。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生态地位的精辟论述,使我们更加深刻体悟到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对甘肃“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中指出,“甘肃处于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19年视察时再次强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嘱托我们“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甘肃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嘱托要求,把“千秋大计”作为“千钧之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力以赴抓保护、动真碰硬抓治理、久久为功抓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如今的甘肃,追青逐绿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陇原大地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的牵挂关心,使我们更加深刻体悟到“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同时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的会合和南侵,千百年来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曾几何时,美丽富饶的祁连山由于过度开发变得“伤痕累累”,祁连山局部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揭示问题、拨正方向。甘肃省上下深刻汲取教训,知耻后勇、知难而进,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大力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管网络持续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理顺优化,建立健全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制度,祁连山生态保护由集中整改向常态化机制化转变。对祁连山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验收”,给予了“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肯定评价。如今的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循环能力全面提升,旗舰物种及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祁连山生态蝶变和发展蜕变,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担好上游责任的嘱托要求,使我们更加深刻体悟到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使命重任。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亲临黄河岸边提出“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称赞“黄河之滨也很美”,并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是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增强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做实上游文章,构建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体系,实施黄河首曲湿地保护修复、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秦岭西段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综合治理、陇中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项目,启动实施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行动,积极推动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省级层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地方立法与污染现状调查,实施“黄河清废”行动,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治理,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

习近平总书记对正确处理开发保护关系的重要论断,使我们更加深刻体悟到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甘肃90%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不少地方极度干旱,植被覆盖稀疏,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全国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有7个涉及甘肃,总面积14.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4%,全省共有233个自然保护地。同时,受资源禀赋影响,长期以来甘肃经济发展过度倚重重化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比较单一、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绿色转型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生态环境高品质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我们谋划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五年计划搬迁26.43万户、103.95万人,2022年完成搬迁4.58万户、17.05万人,2023年4万户、15.23万人的搬迁任务加速推进,确保群众“搬出安全、搬出绿色、搬出幸福”。

二、久久为功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甘肃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了抓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方向、重点任务和路径举措。我们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重要内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底线任务,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大关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夯实美丽甘肃建设的底盘根基。

聚焦美丽甘肃建设成色,以生命线意识擦亮“一柄如意”。习近平总书记曾赞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让这柄玉如意更加璀璨夺目、光彩照人,是我们重大、神圣而光荣的责任。我们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打造更加亮丽多彩的美丽甘肃。在工作中,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全省域生态建设,实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谋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项目,加快实施“四屏一廊”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切实做好“水的涵养、土的保持、沙的治理”三篇文章,全面提升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湿地、水流、荒漠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循环能力。特别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号召,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探索推广有效治理模式,与周边省区联合实施一批重大防沙治沙工程,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湾”攻坚战,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切实让绿色成为陇原大地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聚焦祁连山常态化保护,以“八步沙”精神呵护“一片绿色”。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祁连山实地考察时指出,要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我们将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八步沙”精神,一以贯之、持续用劲,以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为抓手,加快研究谋划祁连山中长期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统筹抓好巩固和拓展、保护和修复、监测和整治等工作,积极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增强祁连山生态整体功能,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大治”转向“长治”。优化调整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着力破解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等问题,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社区共管和社会参与机制,持续开展“绿盾”行动,抓好祁连山地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科学评估甘肃省生物多样性状况,守好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首倡地责任守好“一河清水”。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甘肃担负着上游段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将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紧紧围绕甘肃省黄河生态战略定位,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为重点,开展黄河干流及马莲河、葫芦河、祖厉河、散渡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等工程,大力推进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坚持“四水四定”,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完善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等工程体系,健全水沙调控机制,保障黄河径流稳定与河流健康,构筑黄河安澜的稳固防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整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河湖长制落实等,举一反三、深入排查、系统梳理,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即知即改、应改尽改。同时,与兄弟省份唱好“黄河大合唱”,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

聚焦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以长效化机制打好“一场战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们将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多管齐下守护蓝天、综合施策守护碧水、强化管控守护净土、城乡协同守护家园。全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紧盯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健全区域联防联控,让陇原的天更蓝。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抓实黄河流域污水、农业面源污染、黑臭水体等的系统治理,让陇原的水更清。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同时,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提升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风险管控处置水平。

三、争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甘肃传统产业占比大,推动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持续打好绿色转型整体战,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让陇原人民在“绿色之变”中逐步实现“富足之变”。

全面落实“双碳”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甘肃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资源,生态固碳增汇潜力巨大。我们将充分利用“双碳”政策红利,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有序开展森林经营等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着力挖掘湿地、草原、土壤、冻土等本地区优势碳汇,加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同时,健全完善绿色发展导向的规划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大力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严格落实重点行业企业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发放、清缴等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相关制度要求,指导条件成熟的地方依托可再生能源和林业、草原、湿地等碳汇资源,策划、开发和储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以下简称“CCER”)项目,积极推动CCER项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培育绿色发展动能。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就是注重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促升级,着力培育壮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甘肃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深挖产业“含绿量”,厚植经济“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一方面,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将资源节约、低碳减排和生态环保要求纳入产品价值链管理全过程,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产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特别是甘肃风能、光伏技术开发量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第5位,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得天独厚,目前甘肃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突破4000万千瓦,装机规模占比达到55.3%,创历史新高,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到2027年达到1.2亿千瓦。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跨省外送通道建设,推动“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加快“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

做足做实“两化”文章。坚持把“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作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着眼长远发展而不破坏生态平衡,着手价值转化而非单纯保护生态,让生态环境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充分彰显出来。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引导倒逼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推进生态产业化,加快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让“绿水青山”可量化。特别是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服务业,拓展延伸生态农业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经济体系,让“美丽经济”成为陇原大地动人风景线。

四、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着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坚持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能力多方发力,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当好守护祖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卫士”。

以责任过硬当好“生态卫士”。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梳理细化生态环境保护事项,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落到具体责任牵头部门,切实做到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能力有保障。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甘肃省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和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督促指导各级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中敢担当、能负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科普及普法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

以本领提升当好“生态卫士”。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对“双碳”基础知识、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把“双碳”工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以治理完善当好“生态卫士”。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我们将落实好《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增强社会监督和科普教育,提升市场资源配置调节能力。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健全地方环境法规标准和环境经济政策,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模式。优化科技赋能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技术转化、交易和应用体系,开展“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

以共建共享当好“生态卫士”。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祁连山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落实,加强与内蒙古、四川、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跨界、跨流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会商交流,建立健全涉及长江、黄河及内陆河上下游相邻省份接壤市州间应急协作框架机制,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消除交界区域监管治理“空白”,全力守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