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玲
夏日时节,漫步在周身环抱的黑河林海,寻一处歇脚之地,登高远眺、倚栏听风,成片的鲜花竞相开放,美景尽收眼底;傍晚时分,行走在清凉舒爽的戈壁古城,觅一方热闹之处,欣赏艺术、品味烟火,丰富的文体活动接连不断,生活如此精彩。
自行车赛、风光摄影比赛、万步有约大赛、森林彩虹跑、生态研学……文化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体育赛事一场接着一场。
画笔勾勒山川,美好留在心间。林场中随处可见画家、学生写生创作的身影……集旅游、康养、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康养聚集区,呈现出“极目金黄千里秀,自成一景阅沧桑”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获评全国“十佳林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的甘州区黑河林场通过修复整治,配套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休闲旅游、户外徒步步道等设施,将戈壁荒滩变成生态林地,实现了森林、湿地、果园、荒漠等生态板块有效连接,打造形成集绿化造林、防风固沙、碳汇林储备、特色林果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也成为市民赏绿、锻炼健身的“打卡地”,让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加码”。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曾经,这句话说的就是张掖黑河西岸乱石林立、满目疮痍的砂石料滩。如今,当时的戈壁滩、乱石岗、污水坑早已变了模样:夏日里登上山顶远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鸟语花香。
从环境恶劣、不见一棵树的荒滩,到漫山绿色、草木葱茏的青山,这个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2016年以来,甘州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筑牢守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依托山水林田湖草、三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及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林草重点生态项目,在黑河西岸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累计完成客土换填1346万立方米,敷设灌溉管网1600公里,建设林区道路115公里,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万株、地被花卉3410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树种最全的集约人工乔木林。
同时,在“扩绿、守绿、用绿、活绿”方面积极努力,林区生态系统功能稳步释放,实现了荒地——林地——胜地的华丽蜕变,富集绿化造林、防风固沙、碳汇林储备、特色林果、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林场全景图像精彩绽放。
“我们积极争取国家级森林康养建设单位认定、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等项目申报工作,按照塑造绿色,生态类型多样的森林康养品牌基地为引领,以彰显国有林场特色、推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为目的,形成了一套集医疗、养生、康复、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完善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使黑河林场成为甘肃省森林康养先导示范点、西北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新标杆和全国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甘州区林草局副局长谢小龙告诉记者。
建好就得管好用好。黑河林场通过重点建设休闲体验设施,先后举办了自行车赛、风光摄影比赛、万步有约大赛、森林彩虹跑、生态研学等重大品牌赛事活动。结合康养环境类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发挥已有资源的综合服务功能,联合旅行社、旅居养老公司合作完成了一批极具吸引力的林事体验、亲子娱乐、养生度假类的森林康养体验项目,成功实现了生态变现,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50万元。
“景区免费开放,每当有闲暇时间,我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散步、赏景、野餐。”甘州区居民王宁说,因距离城区近,这里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周末度假的好去处。
此外,林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抢抓近年来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蓬勃兴起的新机遇,积极推进林区变景区、景区带林区的改革步伐,高起点、高站位谋划黑河林场未来发展方向,成功将黑河生态园一期林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使林场的发展思路更明确、发展前景更广阔。
“下一步,黑河林场将继续深化‘林旅+’与‘生态+’发展模式,通过‘项目支撑+科技赋能+业态融合’的战略布局,持续丰富和壮大森林康养综合体建设。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林场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让科技成为林场绿色转型的强劲引擎。”谢小龙表示。